《——【·前言·】——》
過去人講,中堂是“家之眼”,有中堂,家不散;沒中堂,親不親。
今天不少人家里,連個正廳都沒了,“中堂”到底是個什么空間,跟人才有啥關(guān)系?
從宰相衙門,到尋常人家
說中堂,得從唐代說起,最早的“中堂”,不是家里客廳,而是朝廷正中那間辦公屋——政事堂。
掌權(quán)的宰相就坐在這兒辦公,文武百官都得排著隊候著。
這地方擺了條案、靠椅、手爐,辦事的,告狀的,爭權(quán)的,全在這中堂里周旋。那時人講,“中堂一開,天下生變”。
后來到了宋代,中堂從官府搬進(jìn)了民居。
特別是大戶人家,院子建得大,中間主屋坐北朝南,正正對著大門,進(jìn)門第一眼看到的地方,就是中堂。
再看布置,一張條案,兩把太師椅,一張八仙桌掛著字畫。
墻上要么是《孝經(jīng)》題句,要么是“福壽康寧”四字橫匾,全講規(guī)矩。
北方人叫“堂屋”,南方人叫“廳堂”,叫法不同,用處差不多。
南邊講究“東瓶西鏡”,意頭吉祥;北方更重氣派,兩邊墻上都得掛牌匾或人物畫像。
中堂講究對稱,左邊是主人位,右邊是客人坐;條案上供祖宗,桌下擺香爐;墻上掛畫,燈籠掛梁。
每個物件都有位置,亂不得。
誰坐主位,誰站哪邊,逢年過節(jié)在哪辦事,通通定好,這是禮法落地的地方。
最講究的是“坐北朝南”,主位對門,天子也得按這個規(guī)矩見老臣。中堂是全家的門面,辦婚事、白事、過節(jié)、祭祖,全在這中間完成。
誰結(jié)婚,從中堂出嫁;誰去世,靈柩停在中堂,燈一掛、帷一拉,親戚朋友就全來了。
中堂成了家中最重要的空間。不光大事在這定,小事也繞不開。
老一輩就在中堂教孩子識字,傳家訓(xùn),處理兄弟分家,分地、分銀子,也都在這屋里談。
這房間,不大,坐進(jìn)去卻壓得人腰直。誰坐主位,誰站角落,明擺著家中誰有分量。
家訓(xùn)貼墻上,家風(fēng)傳下來
走進(jìn)傳統(tǒng)中堂,最先看見的,不是家具,是字。
中堂墻上掛的橫批對聯(lián)字畫,不光是裝飾,那是這家人祖宗留下的規(guī)矩和信仰。
講“耕讀傳家”“忠孝為本”“厚德載物”的,講得最多。
下面貼家譜,掛先人像,寫對聯(lián),這些字天天盯著你,孩子從小看著,看久了也就記下了。
家長坐中間講:“承前祖德勤與儉,啟后子孫讀兼耕”,一語道出家族希望和標(biāo)準(zhǔn)。
中堂不僅掛字,還定規(guī)矩,誰坐哪、誰站哪,全按輩分和身份排。
來客得坐左邊,家主坐中間,旁邊是長子,次子要站。
小輩端茶倒水,講的是“左尊右卑”,人越多,越不能亂,越要守秩序。
這屋里不光祭祖,也教禮。
小孩七歲坐八仙桌邊念書,女兒學(xué)針線,媳婦學(xué)敬老。
每逢節(jié)日,全家在中堂集合,老人講家史、講祖上如何種田讀書、如何守節(jié)孝順,聽多了,小孩也就知道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做。
更重要的,是“分家不分堂”,大戶人家即使分了田產(chǎn),中堂屋還要共用,用來祭祖、辦事,這表示這家人血脈沒斷,情分還在。
子孫再多,除夕夜都得回來,圍在中堂聽長輩發(fā)話。
中堂不只是屋,它是“家”的象征,是把一群人拴在一塊的線。
有些地方,比如江西、廣東、福建,每個村都有“總堂屋”。
平時關(guān)門,除非祭祖或重大婚嫁才啟用,開門那天,全村人都來,老小上香,列隊拜禮,唱誦家訓(xùn)。
這種“總堂屋”,已經(jīng)不是一戶人,而是一族人共同的信仰空間。
這種空間,辦事的時候最壓得住場,長輩訓(xùn)話,孩子不敢插嘴,女婿上門,得叩拜,女兒出嫁,要磕頭。
所有儀式、所有家教,全靠這個空間撐住。
它不講法,卻管得比法還嚴(yán),因?yàn)樗澈笳局模且粋€家族幾百年的規(guī)矩。
中堂里出來的人,能頂半邊天
中堂這地方,不是光拿來坐的,它更像個學(xué)校,是早年孩子啟蒙的起點(diǎn),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當(dāng)家的地方。
廣東東莞鳳沖村出過個探花,叫陳伯陶。
老家是書香門第,中堂大,字畫多,屋里掛著“讀書報國”四個字,下面是一張?zhí)珟熞魏桶讼勺馈?/p>
每天傍晚,他祖父坐主位,一杯清茶在桌上,開口就是講故事。
不是聊閑篇,是講哪位先人如何赴考,如何節(jié)儉持家,如何抗旱施藥。
講久了,小陳坐在一旁聽出了門道,知道讀書是出路,知道當(dāng)官不為升遷,為的是能辦實(shí)事。
小時候他調(diào)皮過、貪玩過,可只要進(jìn)了中堂,腰就直,聲音就低。
后來他考中探花,創(chuàng)辦暨南大學(xué),這一生做事講章法,做人守底線,全靠小時候在中堂聽教訓(xùn)。
這不是個例,是一個時代普遍的教育方式。
中堂,實(shí)際上就是鄉(xiāng)村里的“家塾”。
清代鄭氏家族家規(guī)里寫得明明白白:男丁每日清晨在中堂誦讀《男訓(xùn)》,女丁誦《女訓(xùn)》,講的是孝敬父母、勤儉節(jié)約。
每天念,念熟了,習(xí)慣了,做事就不敢亂。
婚禮也在中堂辦,拜的不是桌案,是長輩和規(guī)矩,是責(zé)任的交接。
新娘一跪,意味著進(jìn)了這個家門;新郎一磕頭,表明從此守這個家法,大事從此起步。
有些人小時候覺得煩,長大了才明白那一套套儀式,是讓人懂得邊界,懂得感恩,懂得自律。
中堂是靠一套無形的規(guī)矩,在心里立住“家”這個字。
所以說,“家有中堂,必出棟梁”,不是說那個房間能變出神童,而是那地方每天都在教你規(guī)矩、熏你品行,不出人,才奇怪。
新房沒中堂,精神不能丟
現(xiàn)在城市樓房一套套起來,客廳代替了中堂,條案變成了茶幾,字畫也換成了裝飾畫。
很多人說,中堂這老傳統(tǒng),怕是保不住了。
可還有人沒忘,廣東一些地方,政府出資給有孩子的家庭,送“家訓(xùn)字畫”,掛在客廳正中。
比如“忠孝傳家”“勤儉立業(yè)”這些字,印得規(guī)整,用的是毛筆字,掛上去不光看得舒服,還提氣。
家里有孩子的,都愿意掛。
平時飯后坐一塊,孩子念一遍,老人講一段,不長,就五分鐘,可久了就有了“家”的感覺。
還有人干脆搞“家議”,在客廳辦小會。
每個月大家坐在沙發(fā)上聊事,不吵架、不翻臉,誰有事,誰講;誰不聽話,誰受罰,說白了,就是把原來的“中堂議事”搬進(jìn)了客廳,形式變了,規(guī)矩還在。
一些徽派老村,比如西遞、宏村,修復(fù)了不少老中堂,搞成展館。
游客進(jìn)去后看見八仙桌、太師椅、條案、祖宗畫像,全都保存得好。
這些中堂還辦傳統(tǒng)禮儀體驗(yàn),教人怎么叩禮、怎么祭祖、怎么行拜堂禮,搞得比現(xiàn)代婚慶還熱鬧。
年輕人看完有點(diǎn)發(fā)懵,回頭問自己一句,我家客廳,是不是也能坐下來好好講一次話?
中堂這東西,不在于有多華麗,而在于那屋子能不能,讓人安心落座、好好說事、互相尊重。
哪怕房子再小,掛張字、放張桌、點(diǎn)盞燈,心就能靜,家就有樣。
所以說,“你家有沒有中堂”,不問的是房子,是那種能讓家人圍坐、互敬互讓的氛圍。
這種東西,一旦沒了,家就容易散。
參考資料
1. 《中國傳統(tǒng)住宅文化》,王世仁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徽州民居與禮制空間研究》,李清泉,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