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讓你猜一個謎,“家住東海魚倉,腹中黃金萬兩”,你能猜出謎底嗎?
答案就是鮸魚,也叫鳘魚,我們老家習慣喚它“米魚”。謎面里的“黃金萬兩”,就是腹中的魚膠。
要說浙江人中最愛米魚的,莫過于臺州人和溫州人,臺州大小海鮮館子,十有八九都有米魚。鮸魚咸淡水中都有,單生海里的,鱗黑,肉質(zhì)粗,進到內(nèi)河后,魚鱗會慢慢變白,肉質(zhì)也會變得細膩。杭州灣咸淡水交界處,就有黃唇米魚。
米魚中,最貴的是魚膠,即魚鰾,稱“米魚膠”“鳘肚”。老家人常說,“吃鮮沙蒜湯,吃補米魚膠”。椒江老巷子里有仁益飯店,老板每天凌晨三點鐘跑萬濟池菜場,下午則跑花園菜場,專挑好米魚取膠,魚頭魚身做菜。
碰上一條活米魚,殊為難得。有一回,老板得了條二十多斤重的活米魚,招呼我趕緊過來看取膠。他劃開肥碩的米魚肚子,小心翼翼掏出里面中空的大魚泡,顏色像藕節(jié),小孩臂膀粗。這是條雄魚,魚膠有厚薄兩層,爽脆彈牙,若是雌膠,厚度一致,吃起來更軟糯些。
紅燒米魚頭和冰糖桂圓燉米魚膠,是他家的招牌菜。香得連北京的吃貨都會尋著味兒趕來,專為吃魚頭和魚膠。
魚膠大火燒開,開蓋慢燉。吃上一口,唇齒如臥綿上,膠質(zhì)能把嘴唇黏住,甜滋滋、軟糯糯。若是連吃幾天,渾身帶勁,講話中氣都變足了。
二
鮑翅燕肚自古就是名貴食材,這“肚”就是魚膠。魚膠是魚鰾的干制品,又稱花膠。蛋白質(zhì)氧化后,從原本的玉白變成金黃。魚膠有生膠和熟膠之分。生膠是直接曬干,熟膠則是煮過再曬。
所有的魚都有魚鰾,但只有那些夠大、夠厚的魚鰾,才有做膠的資格。魚膠以石首魚科居多,黃魚七兄弟就是石首魚科,它們平素靠魚鰾浮沉和發(fā)聲,魚鰾又大又厚。
東海的魚膠中,最貴的是金錢膠。金錢膠是魚膠中的頭牌,它是黃唇魚的魚膠。黃唇魚也叫金錢鳘,掏出的魚膠貴如黃金,優(yōu)質(zhì)的老膠,能賣到數(shù)萬元一克。一條大魚的魚膠,賣個幾十上百萬元并不稀奇。白花膠也貴重,出自黃姑魚。赤嘴膠則取自赤嘴鳘魚中,這種魚口部呈紅色,俗稱“赤嘴鳘”。
我老家最多的是黃魚膠。夏天去海邊漁村,常能瞧見漁家取膠。掏出魚鰾,清洗、去脂后,貼在老門板上或擺在竹席上晾干。原本軟塌塌的魚泡,慢慢變成金黃硬實的魚膠,有厚有薄,有片膠,也有筒膠。黃魚膠干后,像半透明的琥珀,對著光一照,能感受到那種通透。
鰻魚膠也不少,形狀細長,兩端尖形,像漏完氣的長條形氣球。鰻膠剪成小段,加食鹽在鍋內(nèi)文火炒成黃色。冬天鰻魚多,漁家還會取出魚子,裝入鰻魚肚中,腌咸曬干,制成鰻子魚肚,形似香腸,當?shù)貪O民稱鰻子香腸。
三
魚膠古已有之。隋代一位叫杜濟的名廚,就炮制出美味的“鮸魚含肚”,含肚就是魚肚的古稱。杜濟甚至以“快利如劍”比喻魚肚口感的爽脆彈韌,這吳郡(今蘇州)出產(chǎn)的鰾膠,食后讓人身體輕盈強健,還能用來治療風疾。
打唐代起,魚膠就成了皇室貢品?!缎绿茣さ乩碇尽酚杏?,吳郡每年要進貢“壓胞”(魚鰾)七斤。那會兒臺州也在進貢海貨,只不過貢的是甲香螺和鮫魚皮。
魚膠除了當補品和甜品,常被拿來做菜。三鮮燴魚肚、花膠燉雞湯、魚肚海鮮羹、魚肚海參湯都是好菜。曾吃過一道梅菜肉松鰻魚膠,鰻魚膠水中泡發(fā)后,抽去膠內(nèi)白膜,與梅菜、肉松同烹。鰻魚膠吃起來,口感有點像肉皮泡。
夏天,還可以做魚膠凍。把魚膠煮成光滑柔軟的明膠。凍后,切成細長條,色如琥珀,叫魚膠凍,古時稱之為魚膏。蘸點醋吃,鮮極了。
四
古時佳人常常“對鏡貼花黃”,花黃就是花鈿,用啥貼呢?鰾膠!
古典家具的黏合也用鰾膠。聽老家漁民說,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溫嶺還在拿鰾膠當工業(yè)膠水。那時候,東海一年有好幾次黃魚汛,捕來的黃魚堆成山,根本吃不完,政府還號召大家吃“愛國魚”。黃魚價如白菜,魚膠也不稀罕,做成鰾膠。
把魚膠剪開、洗凈,剝?nèi)ケ∧ず汪~筋,曬干。干后泡軟,切成碎片,放入鍋中蒸至糯軟粘牙,在砧板上趁熱捶打,或用搗臼搗至黏稠膠狀,再用濾網(wǎng)過濾到容器中,凝固后,儲存于陰涼處。使用時,只需用熱水化開即可。用來黏合家具,絕對不含一絲甲醛。
現(xiàn)在聽來,真是恍若隔世。
原標題:《吃補米魚膠》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王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