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造車新勢力中再添一員“猛將”。
主打掃地機器人、吹風機的追覓科技,突然宣布要砸錢搞超跑,且造車宣言霸氣十足:對標布加迪,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
看起來追覓對造車一事相當認真:拿下了40萬平方米的土地、談妥了與上汽的合作、組建了千人規(guī)模的團隊……
但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最激烈的2025年,一家外行企業(yè)要造頂級豪車,聽起來還是反差感十足。
一時間網上掀起激烈討論,有看熱鬧的網友玩梗:“我的底線是接受老干媽造車”、“掃地機器人上馬路,照進現實”。
有人覺得這就是追覓的一場大型營銷:造車不是重點,免費廣告才是關鍵。
也有專業(yè)人士看好追覓,認為掃地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在很多技術領域共通,且中國造車供應鏈已經相當完善。
最讓人疑惑的是:追覓年銷售額高達150億元,又是掃地機器人界“四小龍”之一,可謂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為何還要費勁跨界造車?
掃地機器人企業(yè),
為什么敢造車?
大家對追覓造車的震驚點在于,掃地機器人和汽車的差距實在太大,但事實上,跨界造車早已不是新鮮事。
自2014 年起,新造車賽道便迎來了一波 “淘金熱”,累計有超 300 家新企業(yè)涌入。從家電、手機到互聯網、地產,各行業(yè)都有孤勇者。
跨界造車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互聯網人。
蔚來、理想、小鵬作為第一波“新勢力”,成功從互聯網跨界到汽車領域。
眾所周知這些如今的新能源扛把子,曾經都是互聯網界的創(chuàng)業(yè)天才:李斌此前是易車網創(chuàng)始人,何小鵬是UC瀏覽器創(chuàng)始人,李想則靠汽車之家發(fā)跡。
追覓所處的掃地機器人賽道,也早有“前輩” 試水造車。
掃地機器人行業(yè)“一哥”石頭科技,早在2021年就進入造車賽道,并在2023年推出車型極石01。截至今年5月,極石汽車在全球共售出11399臺車,雖然銷量不算高,但勝在仍未退出賽道。
放眼到整個家電圈,品牌們也不甘示弱紛紛下場造車。
創(chuàng)維科技早在 2021 年入局造車,不過目前在市場上的存在感較低,銷量數據也不太理想。還有格力,時不時傳出要造車的消息,雖然至今沒有實質性動作,但也能看出家電企業(yè)對汽車領域的野心。
就連一向低調的海爾集團,也在追覓官宣造車的前一天,通過旗下卡泰馳控股豪擲18 億美元,拿下中國最大汽車平臺汽車之家 43% 的股份,正式殺入汽車賽道。
哪怕競爭激烈的2025年,新入局者依然絡繹不絕。
今年上半年,還有賣耗子藥的金魚汽車,想用600萬實繳資本、高仿保時捷911掀翻汽車界。
最關鍵的是跨界造車這件事,很難以財力大小、入局早晚預判結局。
當年恒大造車的陣仗堪稱“史詩級”,累計投入近 500 億資金,卻以失敗收場留下了一地雞毛;極越汽車雖是百度跨界造車,但其背后還有吉利強大的背景支持,仍難然狼狽離場。
入場最晚的小米,卻成了最成功的跨界者。截至2025年2月,小米汽車以1.07萬億港元市值超越比亞迪,成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車企業(yè),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
總的來看,跨界造車不稀奇。造車賽道就像一座新時代圍城,城里的想活著,城外的想進來。
資本捧紅的“掃地茅”,
有多少造車底牌?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追覓加入造車大軍后,國產掃地機器人前五名中,竟有三個與造車相關。掃地機器人企業(yè)造車,到底有多少底牌?
1.資本捧紅的“掃地茅”不差錢
過去幾年,掃地機器人在資本眼中的受寵程度,并不亞于汽車賽道。
2020年之前,掃地機器人的標簽多是“掃地機氣人”“智商稅”——這類產品“腦子笨、不靠譜”,在社交平臺上,網友討論最多的不是“用它干活多省心”,而是“它的破壞力有多強”。
知乎上,用戶對自家掃地機器人的吐槽內容,瀏覽量超820萬次;網上關于掃地機器人鬧出的笑話,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從2020年開始,掃地機器人賽道幾乎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有“掃地機器人第一股”之稱的科沃斯,2020年股價僅17.9元/股,在資本追捧下,僅用一年多時間,股價就飆升至250.71元/股,漲幅超13倍,巔峰時期市值高達1432億元,被稱為“A股最強掃地僧”。
“掃地機器人一哥”石頭科技,上市第一年股價就達到1080元/股,成為A股市場繼貴州茅臺之后的第二個“千元股”,是名副其實的“掃地茅”。
未上市的掃地機器人企業(yè)也備受資本青睞:今年4月,云鯨智能剛獲得騰訊、北京機器人等企業(yè)的投資。
自2016年成立以來,云鯨智能已完成11輪融資,從2020年的字節(jié)跳動到如今的騰訊,今年融資規(guī)模已超百億元。
資本的追捧把掃地機器人企業(yè)架到了高處:企業(yè)需要不斷拋出新故事,才能獲得資本持續(xù)投入,因此造車也許就是掃地機器人市場的新故事。
2.趕上智能駕駛的風口,能“抄近道”上車
從技術層面看,新能源汽車和掃地機器人確實存在不少共通之處。
掃地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高速電機、AI算法、環(huán)境感知,將這些技術遷移到新能源汽車上:電機可轉化為電驅系統,AI可應用于語音座艙,感知系統則能對接輔助駕駛功能。
此外,掃地機器人最重要的即時定位、地圖構建、路徑規(guī)劃技術,以及基于激光雷達和視覺的避障算法,都與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技術同源。
拋開品牌因素,中國新能源供應鏈已成熟到“拎包開廠”的程度。
尤其是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電池、電驅、智能駕駛、整車制造等上下游產業(yè)高度整合,正如追覓所說,“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車”。
當然,理論與實踐之間仍存在巨大差距。比如追覓已組建千人造車團隊,但在成熟車企中,蔚來的汽車團隊規(guī)模達上萬人,理想的工程師就有5930人。
掃地機器人企業(yè)造車的勝算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跨界既藏著野心,也透著無奈。
成“跨界明星”的掃地機器人,真到天花板了?
這些年,掃地機器人企業(yè)早已不滿足“困在客廳”,紛紛跨界“講故事”。
比如石頭科技,除了造車,還將目光投向高端白電市場。2023年,石頭科技殺入洗衣機領域,推出搭載分子篩技術的洗烘一體機,試圖與傳統家電品牌爭奪市場。
科沃斯的打法與石頭科技不同,它選擇“撿漏”大牌看不上的小眾賽道,從炒菜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領域入手。今年,科沃斯還推出一款智能健康監(jiān)測設備,嘗試進入智能健康領域。
追覓則是這些企業(yè)中“膽子最大、跨界步子最寬”的一個。
在進軍汽車領域之前,追覓已成立機器人公司,研發(fā)出能“拉花”的人形機器人“小麥”;官宣組建無人機研發(fā)團隊。
此外,還抽空跨界園林工具、潮玩,甚至餐飲連鎖領域,不僅跨界開了名為“山也覓茶”的茶飲店,還布局了咖啡店和火鍋店,跨界范圍與玩法相當廣泛。
這些企業(yè)之所以執(zhí)著于跨界,除了資本推動,還有個更關鍵的原因:技術內卷。
前幾年還在“智商稅”邊緣徘徊的掃地機器人,如今已被各類專業(yè)技術武裝得“無所不能”:不僅打掃得越來越干凈,還能自動清洗、自動充電,甚至身兼數職,充當“寵物管家”。
這些功能背后,是企業(yè)們“卷到冒煙”的技術競爭。
在極致內卷下,各企業(yè)的“看家本領”也開始“逼格下放”:科沃斯的“活水滾筒”技術、石頭科技的激光測距傳感器、追覓的升降LDS+機械腿、云鯨科技的活水履帶拖布等功能,如今都已下放到3000元價位段的產品上。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掃地機器人市場已觸及天花板?
其實不然??v觀全局,掃地機器人市場至少還有兩個“待爆發(fā)”的大機會。
1.橫掃海外,征服全球貴婦
“要么出海,要么出局”的商業(yè)法則,在掃地機器人行業(yè)同樣適用
國內市場內卷導致增長乏力,但海外市場仍有巨大上升空間。近兩年,頭部企業(yè)紛紛加碼海外業(yè)務,不少都吃到了“出海紅利”。
石頭科技表現最為亮眼,去年其智能掃地機器人的全球出貨量和銷售額超過美國老牌巨頭iRobot,坐上全球銷量第一的寶座。其中,海外市場貢獻的收入占總營收的53.48%,首次超過國內業(yè)務。
追覓在海外也頗具知名度,在“法國雙11”期間,其銷量甚至超越戴森;去年,追覓在德國、瑞士和新加坡的市場占有率超過30%。
如今國內市場已從“規(guī)模戰(zhàn)”升級為“技術戰(zhàn)”,但海外市場仍是“搶地盤”的最佳時機。
2.打生態(tài)戰(zhàn),近水樓臺搶智能家居市場
除了卷技術、拼跨界,“卷生態(tài)”或許才是硬科技品牌登頂的關鍵。
數字化時代,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單一功能,而是更注重產品間的互聯互通與協同工作。
目前,已有不少企業(yè)為掃地機器人加裝攝像頭,將其打造成“寵物管家”;還有企業(yè)給掃地機器人配上仿生機械手,讓它能收襪子、撿垃圾,堪比“全職保姆”。
這還只是家居生態(tài)的“初級階段”。像小米、華為等企業(yè)早已開始構建智能家居生態(tài)系統,而掃地機器人企業(yè)在這一領域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比如云鯨智能,在推出掃地機器人后,又陸續(xù)推出智能晾衣機、智能空氣凈化器等產品,試圖打造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tài)系統。
如果企業(yè)能圍繞掃地機器人,建成智能家居生態(tài)系統,不僅能提升掃地機器人的附加值,還能為企業(yè)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畢竟跨界造車賽道,可能比掃地機器人更卷。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