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8月31日報道:昨日,靜安里·唐宅海派會客廳攜手徐航藝術特展設計論壇舉行?;顒右?歷史建筑回歸日常"為核心主題,匯聚文化學者、建筑專家與藝術名家,通過深度對話將百年建筑活化智慧從專業(yè)領域推向公眾視野,共探城市更新與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新路徑。
高丹、劉培爽、鄭東旭、徐航四位專家分別從技術更新、運營活化、修繕傳承維度,以外灘國際大廈、慎余里、愚園路老洋房等經典案例為切口,解碼歷史建筑的蛻變邏輯。他們達成核心共識:真正的活化,是讓建筑成為城市演進的“參與者”,讓文化記憶成為市民生活的“可觸摸之物”。
以“彈性更新”打造城市“活節(jié)點”
“歷史建筑不是城市發(fā)展的'絆腳石',而是能與不同時代需求對話的'彈性空間'。”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保護設計中心總建筑師高丹,以《融入城市演進的建筑更新》為主題,結合外灘國際大廈、上海老市府大樓案例,詮釋“兼顧當下需求與未來可能”的實踐邏輯。
作為外灘“第一立面”罕見的新建筑,外灘國際大廈改造以“重現(xiàn)風貌+重塑功能”破題:外觀采用“消隱式更新”,通過適度更替外立面材料延續(xù)主體風貌,自然嵌入外灘天際線;內部以“空間織補”實現(xiàn)功能躍升——打通二層局部樓板塑造通高入口大堂,織補2-3層通高邊廳形成連續(xù)辦公區(qū),將六層設備移至屋頂拓展頂層觀景辦公區(qū),最終讓建筑既承載高標準金融辦公功能,又呼應外灘歷史肌理。
從“老材料考古”到“策展空間”的溫度傳遞
“31500塊青磚、44000塊紅瓦、9色K.H.水泥花磚——這些是慎余里的'記憶密碼'。”O(jiān)UR都市再生總經理劉培爽以上??偵虝⑻K河灣慎余里為例,揭示活化核心:“不是修得'像過去',而是讓過去的痕跡被當代人'讀懂'并愿意走進來。”
慎余里復建時,團隊對老材料開展“考古式”整理:青磚上“陳和茂出品”的字跡,與1935年《吳江縣政》“蘆墟鎮(zhèn)磚瓦運銷滬瀆”記載相互印證,還原近代物資往來;老水刷石飾面、堂屋花磚的細節(jié),經100倍放大鏡采集數據后精準復原。“石庫門營造技藝是國家非遺,修復本身就是傳承?!眲⑴嗨f,團隊特意保留部分青磚自然磨損痕跡,“這些'不完美'反而讓建筑有了真實感”。
“修舊如舊”的堅守:讓老建筑“說真話”
“最好的修繕,是讓老洋房自己'講述'年齡?!鄙罡鈴惋L貌區(qū)近十年的鄭東旭,經手愚園路老洋房、重慶公寓等上百棟建筑,分享里滿是“與老建筑打交道”的細節(jié):延慶路老洋房二層木地板遭白蟻咬穿,他帶團隊在廢墟中排查蟻后;重慶公寓修繕時,為保留墻面斑駁質感,放棄統(tǒng)一刷白僅做局部加固。
“修舊如舊不是'做舊',是'還原真實'?!编崠|旭強調,老建筑的價值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屋頂木梁是否保留原榫卯結構、水電管道是否隱蔽敷設、白蟻消殺后是否做長效防護。他的作品成了“隱形地標”:“半個娛樂圈來拍過照,不是為網紅打卡,是因為建筑的真實感——比如墻上那道歲月沉降的裂縫,我們沒補,它比任何裝飾都有'老上海的味道'?!?/p>
以藝術為魂,讓多倫路經驗照進更多老建筑
作為多倫路城市更新項目的核心設計者,同時也是此次畫展的主辦方,徐航從“設計實踐+藝術表達”雙維度,分享了老建筑融入日常的路徑。他直言:“城市更新不是給老建筑'貼標簽',而是讓它自然生長在當代生活里——多倫路的改造就是這樣,我們沒做刻意的'復古包裝',而是找到建筑本身的'拱券元素',把它轉化成案名、標識里的設計語言,讓老居民覺得熟悉,新訪客能看懂故事?!?/p>
而水彩畫是他觀察與優(yōu)化設計的另一種方式:贈予靜安里的《唐宅午后》,通過陽光透過木窗欞的光影,捕捉老建筑最具生活感的瞬間;《多倫路的夕拾鐘樓》則記錄下夕陽中鐘樓與行人的互動,畫里的空間比例、動線軌跡,后來真成了街區(qū)優(yōu)化的參考?!霸O計讓老建筑'能用',藝術讓它'動人',兩者結合,才能讓歷史真正'活'在當下。”
策展人張磊提到,此次論壇是畫展的系列活動之一,來聽分享會的不僅有建筑師,更多參觀者來自各行各業(yè),包括老建筑愛好者、海派文化kol 、時尚博主、公益人以及水彩畫愛好者等等,希望讓更多市民走進唐宅,讓城市更新觸達人心,走進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