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病這一反人性的行為常被視為道德瑕疵或人格上的缺陷,卻很少有人追問:為什么有人甘愿以疾病為繭,將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這些瘋癲行為背后的隱匿動機。對于那些外部獲益特別明顯的詐病者來說,他們的目的是偽裝患者的身份以期從中獲得物質利益,比如獲得傷殘補助金或贏得法律訴訟。書中列舉了一位機關算盡想要騙取賠償金的羅伯特的案例。他在一家超市購物時不慎滑倒,借機假裝自己因為這次意外頭部撞傷而喪失了言語能力,向超市要求巨額賠償金。這便是一例赤裸裸的詐病索賠案例。
相比之下,做作性障礙患者選擇裝病,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極度缺失具有支持和滋養(yǎng)作用的關系。具體來說,他們之所以會裝病,或是為了獲得情感上的關注和照顧,或是為了彌補極度匱乏的自我價值感與掌控感。
患者之所以會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緣于其中一部分患者發(fā)自內心地相信,要想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關愛、支持和關注,他們就不得不采取如此荒謬、絕望的極端手段。書中有一位叫作莉比的孟喬森綜合征患者,她不但謊稱自己患有白血病、子宮癌、艾滋病之類的不治之癥,她還想方設法給自己偽造各種離奇的痛苦遭遇和生活經歷。在作者看來,年幼的莉比在她成長過程中從未獲得過父親的關愛,因此她打小便學會了借助假裝生病的方式希望能獲得父親的照顧;成年以后,莉比對類似自己父親形象的人物便特別癡迷,她會用盡各種手段來獲得他們的關注和愛心。為此,見習修女莉比頻繁輾轉于眾多教區(qū)之間,打著身患絕癥以及悲慘身世的幌子向不同的神父尋求輔導和指引,想要得到心靈的慰藉,希望借此撫平自己童年養(yǎng)育缺失所帶來的傷痛。
也有些時候,患者蓄意制造疾病的動機會更加微妙,他們不僅想要情感上的關注,更是在采取孤注一擲的方式來掌控自己或身邊的人。比如,書中的朱迪絲因為長期遭受生活的重創(chuàng)而體驗到強烈的無力感和脆弱感,于是從14歲起她便開始有意識地偽裝自己患有進食障礙,疾病不僅讓她成功獲得了他人的同情,也似乎讓她重新獲得了對自己身體和生活的掌控感,令她體驗到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另一位案例主人公盧瑟就坦言,他是想通過裝病來控制父母。他從青春期開始假裝自己得了哮喘,想方設法把自己變得體弱多病。這樣一來,他不僅能得到父母的關愛,擺脫令人無法忍受的孤獨感,甚至可以通過裝病來支配自己的身體并在他人身上獲得一種掌控感。
不過,在嘗試理解裝病患者內在動機的時候,務必要慎之又慎。因為人的行為往往會受到各種意識和無意識動機的驅使,一個人可能會通過假裝生病來達到多個目的。比如,一名男子可能會假裝自己患有慢性疼痛,既想獲得鎮(zhèn)痛藥物,同時又想引起妻子的關注。另外,他也可能是無意識地模仿自己父母的某種疾病,從而“分擔”他們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有多種心理和生理因素同時在起作用。
善用裝病手段的這些人,他們不惜用盡渾身解數(shù)來獲取他人的關注與理解,想要獲得片刻的存在感,只不過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式是讓自己生病或出問題。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不是游走在自我傷害與毀滅的邊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萬劫不復。正如費爾德曼博士所言:“這些患者在自己親手打造的‘人間煉獄’中備受折磨,體驗不到生活中任何一絲充實與樂趣,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生命中的一切都不得不圍繞疾病展開?!?/p>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醫(yī)生身經百戰(zhàn),為什么常常識別不出裝病的?為呢?
你好,我是心理咨詢師林穎。為什么醫(yī)生常常識別不出裝病的?為呢?
首先跟醫(yī)生職業(yè)相關,將患者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看作裝病,跟醫(yī)生的職業(yè)信仰是相悖的。醫(y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他們常年接受的醫(yī)學訓練就是要利用知識和技能盡可能地幫病患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所以,醫(yī)療工作者面對病人的主訴,第一反應通常不會去質疑他們的真?zhèn)巍<幢慊颊叩闹髟V與既定的疾病診斷有所出入時,醫(yī)生也會努力尋找病因、考慮是否存在其他的診斷可能性,而不是去懷疑患者的疾病是偽裝或者是虛假的。
其次是因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局限性。當代醫(yī)學的核心是科學性,重視臨床經驗和實證研究結果,但現(xiàn)代醫(yī)學仍然處在初始的發(fā)展階段。這門學科又過于依賴其他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對人的認識還是對疾病的認識都有相當大的局限性。現(xiàn)代醫(yī)學強調客觀、量化、標準化,臨床分科越來越細,診療越來越碎片化。即便是近年來提倡的“多學科一體化診療”,也只是??漆t(yī)生的松散組合,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而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也導致醫(yī)生關注的核心逐漸轉移到自己熟悉的疾病,在醫(yī)生服務的領域越來越深入的同時,范圍也越來越狹窄??瓷先ニ坪醺泳殻瑢崉t有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嫌,然而,我們的人體卻是一個有機整體,無論是對癥治療還是對因治療,本質上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干預,這就造成了很多醫(yī)生缺乏對疾病的整體意識和綜合判斷。一個初出茅廬的醫(yī)學院學生跟一個資深病患相比,很難說,究竟誰對疾病的了解更加準確和到位。
這樣就帶來了第三點,除非是那種臨時起意的裝病患者,他們對疾病完全沒有了解,因此偽裝出來的癥狀可能存在非常明顯的bug,很容易被有經驗的醫(yī)生或血液測試、影像學檢查這類客觀檢查識破。而像書中所介紹的這些裝病患者,大多身經百戰(zhàn),往往能言善辯,巧舌如簧,頭腦聰明,機智敏捷,而且十分善于表演;他們特別擅長繪聲繪色地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悲慘故事,讓別人都信以為真。而且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很多做作性障礙患者本身就是醫(yī)療相關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或家屬,這讓他們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疾病相關知識,熟悉醫(yī)療系統(tǒng)的運作方式和環(huán)境,同時更容易接觸到一些醫(yī)療器具和用品用來偽裝或誘發(fā)疾病。面對如此精心策劃的騙局,哪怕是經驗豐富的醫(yī)生也很難輕易察覺他們的癥狀或疾病不是真的。
最后,醫(yī)患糾紛和法律風險使得醫(yī)生在診斷決策時更加謹慎,可能會采取防御性的醫(yī)療行為。這種行為表現(xiàn)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甚至某種程度上與患者形成合謀,為了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選擇對裝病行為視而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