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上海浦東歷史博物館迎來一場特別展覽——“錦繡溢彩:周占賢沈繡藝術作品展”,展廳內,79件精美繡品在燈光下流光溢彩。沈繡第四代傳人周占賢與第五代傳人張?zhí)祚Y共同創(chuàng)作的《松山訪友圖》被捐贈給博物館,這幅作品展現(xiàn)了沈繡獨有的“仿真繡”技法,針線間流淌的不僅是匠心技藝,更是沈繡百年不滅的藝術精魂。
周占賢和徒弟張?zhí)祚Y(左)交流沈繡技藝
“母親代表著沈繡的傳統(tǒng)與根基,我則嘗試著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當代氣息?!睆?zhí)祚Y說,“這幅作品是我們兩代人藝術對話的結晶。”
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沈繡作品背后,是周占賢與張?zhí)祚Y母女倆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她們以針為筆、以線為墨,書寫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故事。
薪火相傳
血脈中的藝術基因
在南通市海門區(qū)江蘇凱利繡品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內,幾近透明的繡線在光潔的繡繃上飛舞。周占賢和徒弟張?zhí)祚Y手指微動,引著絲線上下翻飛,一幅幅精美的沈繡作品漸漸呈現(xiàn)。
沈繡又稱仿真繡,是蘇繡的重要分支。1914年,愛國實業(yè)家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辦女工傳習所,邀請沈壽擔任所長,由此開啟了沈繡在南通的百年傳承。這門技藝以“三分畫,七分繡”著稱,尤以旋針技法表現(xiàn)人物肌理見長。
作為沈繡第四代傳人,周占賢深耕技藝30余載,熟稔沈繡各類針法技法。其創(chuàng)作的巨幅雙面繡《玉蘭圖》,現(xiàn)陳列于全國婦聯(lián)貴賓接待室,成為接待空間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工藝之美的重要元素?!栋俚麍D》則被上海檔案館永久收藏,以繡品形式豐富著檔案載體的文化內涵。
其女張?zhí)祚Y作為第五代傳人,不僅繼承了母親的傳統(tǒng)技藝,更大膽創(chuàng)新,將現(xiàn)代美學理念融入傳統(tǒng)沈繡。
“我和沈繡的緣分很早就開始了,我是在繡繃旁長大的,外婆和媽媽都是刺繡人,我從小就看大人們飛針走線,可以說和沈繡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張?zhí)祚Y回憶道。
“我當初選天馳做徒弟,看重的是她身上那股‘對手藝的實在勁兒’。她打小就愛搗鼓手工,不管是縫個小物件還是做手工勞作,都坐得住、肯琢磨——這心性對沈繡太重要了,畢竟一針一線繡下來,沒點耐力可不行。”周占賢表示,張?zhí)祚Y對色彩特別敏感,本身也喜歡畫畫,拿起繡線能憑感覺搭出舒服的配色,對傳統(tǒng)手藝也存有敬畏心。這些特質湊在一起,讓她覺得這孩子能接住沈繡的活兒。
師徒的技藝傳授,不僅是技術上的教導,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傳遞。“當我正式學習刺繡時,母親就送了我一套繡針和一本針法筆記,然后就開始了‘魔鬼式’的訓練,可以說每天睜眼就是刺繡。我們從母女正式變成師徒,對我而言像是接過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意味著從此更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寸絲線。”張?zhí)祚Y說道。
沈繡的傳承,從來不止于“繡”的技法,更在于對“為何而繡”的通透理解——這正是手藝“魂”之所在。周占賢在帶徒傳藝時,便始終將沈繡的歷史脈絡、每一件繡品背后的故事與深意,巧妙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技藝傳承有了溫度與厚度。
“比如之前帶她繡大幅《千里江山圖》,我沒先讓她動手,而是先跟她聊這幅畫的時代背景,聊畫里的山水藏著的古人智慧。這幅圖里特意融了金銀線,凸顯‘黃金大道’的意象,銀線勾勒輪廓襯得山水透亮,她帶著這份理解去繡,針腳里就有了溫度,不是單純仿形了。”周占賢說道。
匠心出新
針尖上的藝術革命
守正之后,更需創(chuàng)新。張?zhí)祚Y敏銳地察覺到,沈繡若只在舊日輝煌中停滯,終將失去鮮活的生命力。
在母親周占賢的悉心指導下,張?zhí)祚Y開始大膽突破。她將西方油畫的層次光影與中國水墨的飄逸氣韻巧妙融入沈繡的經緯之間,創(chuàng)造出色彩鮮麗又格調高雅的繡品;把傳統(tǒng)刺繡與時尚藝術相結合,把中國古典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用品。師徒二人通過東西方刺繡技藝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成功將原有的18種針法擴展至三十余種,為沈繡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難的是如何跳出一味的復刻模仿,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開始我總覺得繡得越像就越好,照搬配色和針法,自己感覺作品已經很逼真,但周老師總說多了匠氣少了靈氣。后來她讓我多觀察自然、人物,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再現(xiàn)?!睆?zhí)祚Y說,這些年她一直在嘗試創(chuàng)新,在圖案設計上,把更時尚現(xiàn)代的元素,比如現(xiàn)代建筑甚至動漫形象融入沈繡。
周占賢說,天馳總愛給沈繡加新東西,改改針法、試試新材料,她打心底里是支持的。“比如之前繡《春色滿園》,天馳琢磨著在果實部分加打籽、打圈的針法,繡出來的果實確實比傳統(tǒng)繡法更顯飽滿,看著就喜人。她還愛嘗試現(xiàn)代題材,做手工藝品時也敢用新材料。比如做扇子,她挑了緙絲面料,那面料本身帶的光澤不用額外繡綴,就透著雅致,比普通面料出彩多了。這種‘不愣守老規(guī)矩,又不瞎改’的巧勁兒,我覺得挺好,傳統(tǒng)手藝也得有年輕人的新鮮想法添活力?!?/p>
2024年,周占賢與徒弟張?zhí)祚Y攜手創(chuàng)作的刺繡三折屏風《秋山行旅》,一舉斬獲第八屆“蘇藝杯”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成了沈繡傳承中亮眼的一筆。
談及這幅作品,張?zhí)祚Y滿是感慨:“周老師的針法太見功力了,用旋轉針繡出的石材,肌理細膩得能摸出質感;松針繡落的松樹,蒼勁里都是生氣;虛實針暈染的云彩,縹緲得像要飄出屏風。她以針代筆勾山峰,奇巧形態(tài)里全是傳統(tǒng)技藝的精致。我則試著用更輕盈的‘散套針’表現(xiàn)山間流云,讓飄逸的動感有了層次。”
小橋流水間,兩代人的針法巧妙融合:傳統(tǒng)針法的嚴謹精致穩(wěn)穩(wěn)托底,當代人對“山水之樂”的向往又借著動態(tài)的舒展感漫出來。這是兩代沈繡傳承人,用絲線對沈繡精神的鮮活詮釋。
“創(chuàng)新可以,有兩條紅線不能碰?!敝苷假t說,“老針法不能丟,這是根基,得先練扎實了再談改;還有繡品的精氣神得是沈繡獨有的,不管圖案多時尚、材料多新鮮,繡出來的東西得有沈繡那種細膩、傳神的勁兒,不能為了新而新,丟了魂。”周占賢深諳此理,改針法前總會先把老針法練熟,用新材料也會先試繡小塊,看合不合沈繡的調性。
“母親這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沈繡的發(fā)展和傳承,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對事業(yè)的堅持和執(zhí)著。雖然我現(xiàn)在還年輕,但母親身上的品質會時刻在我心底敲響一個警鐘——作為沈繡傳承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大家,刺繡并非只是單純地做手工,它更像是一場心靈旅行。刺繡很美,非遺很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美?!睆?zhí)祚Y說道。
刺繡三折屏風《秋山行旅》
“針”情守護
刺繡里的民生溫度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占賢和張?zhí)祚Y肩負著更大的文化使命。師徒二人深知,非遺傳承不能止步于保護,更要融入現(xiàn)代生活,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
周占賢將沈繡技藝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成立了海門沈繡刺繡傳承發(fā)展中心。她們還發(fā)展了多個繡品加工點,幫助200多名婦女實現(xiàn)“家門口”就業(yè)增收,百余名鄉(xiāng)村手工刺繡工作者年收入平均增加2萬元左右。周占賢表示:“我們積極帶動刺繡愛好者及周邊待業(yè)農民等群體,傳授他們刺繡技法。經過培訓后,我們提供繡片讓他們制作,并協(xié)助銷售,從而起到了良好的幫帶作用?!?/p>
此外,張?zhí)祚Y深入陜西、貴州等偏遠地區(qū),發(fā)掘當?shù)厥止ご汤C非遺資源,為當?shù)刎毨D女提供就業(yè)機會,將“指尖技藝”變?yōu)椤爸讣饨洕薄?/p>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沈繡、愛上沈繡,母女二人積極開展各種公益刺繡培訓活動。周占賢帶領員工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每周去海門中學、江蘇商貿職業(yè)學院開課。張?zhí)祚Y也多次走進高職院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并在學校開設非遺社團課,她親自授課,讓師生們沉浸式感受沈繡魅力。同時,她們開設了刺繡藝術館和培訓基地,并圍繞沈繡元素打造文化觀賞地。此外,張?zhí)祚Y還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和直播的形式,展示繡娘精湛技藝,介紹沈繡知識,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并學習沈繡,讓沈繡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看著天馳這些年的成長,我打心眼兒里高興?,F(xiàn)在她不光自己繡得好,還真把‘傳承’當回事。她手把手教年輕人繡,已經帶動不少喜歡沈繡的孩子,這比單她一個人繡得好更重要?!敝苷假t說,她對張?zhí)祚Y的期待,就是“守得住傳統(tǒng),也走得出圈子”:傳統(tǒng)針法、老底子的技藝不能丟,這是根。但也得像她現(xiàn)在這樣,試試新模式,比如她搞的直播銷售,能讓更多人看見沈繡,知道這手藝還活著、還好看——這樣“守”和“傳”都跟上,沈繡才能走得遠。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