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光先生算是當今書壇極少數(shù)在書法造詣和書法理論都具引領作用的書家,他的很多理論都已經(jīng)成為當今書壇的指導理論,比如”到位“和”味道“就已經(jīng)成為當今書法評審的重要標準,張旭光先生的理論對書法的發(fā)展是具有深刻影響的。
所以他提出的很多觀點是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不但能夠帶給人們深刻的啟示,也預示著當代書法的發(fā)展趨勢。
當今社會針對書法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書法欣賞的困惑,二田、曾翔、崔寒柏都極富爭議,到底誰寫的才是真正的書法?誰的書法水平更高?他們的作品該如何欣賞呢?
鑒于民眾的訴求頗為強烈,很多書家先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石開先生認為應該看作品當中的對比關系,對比關系豐富的作品更耐人品味。
邵巖先生則認為當代書法主要表現(xiàn)一種意象美,并且以自己的射書作品為例介紹了何為書法的意象美。
張旭光先生也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對書法的品鑒首先要看書法的內容,書法的內容分兩塊,一塊就是對古法的傳承和運用的水平,第二個內容就是書法家有一些個人性情的呈現(xiàn)或者叫風格的一種追求。
張旭光先生進而強調書寫的文字內容不是書法的內容,是書法的素材。書法家就是用這些素材去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出來。
張旭光先生認為品鑒書法首先要看其有沒有傳承,書法一定要有傳承印跡,否則就是個人臆造,是江湖體。
這確實是一個衡量書法水平的重要標準,可以幫助人們更為專業(yè)性的欣賞書法。不過張旭光先生的這個觀點也引發(fā)了一些爭議。
如果書寫的文字內容不再是書法的主要內容,那么是否意味著文化將淪為書法的陪襯,而非書法的核心價值。
漢字書法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而不朽,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的藝術價值,而是文化價值,歷史上的所有書法佳作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內涵,是文化、歷史的記錄。
僅僅從藝術的角度去品鑒前人書法是不完全的,比如《蘭亭序》如果屏蔽了文章、史實的魅力,那么它的藝術價值會大打折扣。
前人書法作品的品鑒都是文字內容在先,筆墨藝術其次,文字內容是品味書寫情感的重要參照,如果忽視文字內容,《祭侄文稿》也就難以有那么高的書法地位。
張旭光先生作深耕傳統(tǒng)書法,造詣深厚,不會對此有錯誤的理解,那么他說書法內容是藝術傳承而非文字內容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當今書法轉型的敏銳察覺。
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再也難以承擔文化傳承的重任,只能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fā)展,藝術性凸顯也就在所難免了。
甚至可以認為當今書法與古代書法是不完全相同的,人們不再用書寫的方式傳遞信息發(fā)表文學作品,而是通過抄錄耳熟能詳?shù)膬热輥碚宫F(xiàn)筆墨線條藝術魅力。
這其實是難以避免的轉變,其實古人書法當中也有不少抄錄作品,但是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比如懷素的《小草千字文》。
不同之處就是古人不以抄錄為主,懷素還有《食魚帖》、《苦筍貼》等等佳作,但是今人只能以抄錄進行創(chuàng)作,即便是自創(chuàng)內容,也只能以抄錄的方式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畢竟鍵盤比毛筆更方便編輯。
張旭光先生對書法內容的詮釋說明書法的純藝術轉變不可逆轉,書法欣賞要更多的傾向于藝術角度。
但是文化內涵是書法有別于其他藝術的核心,割裂了文化將使書法失去獨立性,成為普通藝術,容易遭到其他藝術的吞噬。
當今時代書法可以將藝術性發(fā)展到極致,但是也不能因此拋棄文化,如何在當代書法中注入文化是當今書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