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面孔,其實就是解讀‘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人生終極命題?!?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作者翁淮南說。8月16日,第19期東方讀書會搬到了上海書展現(xiàn)場,翁淮南、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在上海書展中心活動區(qū),探討面孔背后蘊含的民族情感、智慧與價值觀,解讀“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
從20萬張文物圖片中,精選50張面孔
“我們是誰?我們?yōu)楹螘L著中國面孔?我們?yōu)楹纬蔀槲覀儯俊睆?0萬年前的北京元謀人塑像到當代戍邊英雄,翁淮南走遍大江南北,梳理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珍藏在典籍里的書畫,將一張張大家記憶深處的“中國面孔”提取出來,最終從20萬張文物圖片中,提取了50張代表性的中國面孔,通過“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三大篇章,講述中華文明跨越萬年的精神圖譜。
為什么是這50張面孔?它們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哪些特征?翁淮南的選擇標準是“從時間上呈現(xiàn)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空間上體現(xiàn)廣泛性和互通性”。中國文化綿延不斷,中國人說自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從元謀人的面孔開始,他希望體現(xiàn)中華文明“百萬年人類史、1萬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從空間上,中華文明南北交融,絲綢之路貫通中西,民族交往交融一直在進行中,也對中國面孔產生著深刻影響。書中精選的每一張面孔都承載著特定時空的文化記憶。
“這些面孔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連續(xù)性的鮮活注腳?!蔽袒茨媳硎?,書中特意融入《詩經(jīng)》《楚辭》等經(jīng)典文獻解讀,讓文物與文字相互印證,如用“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詮釋秦人擔當,以“大風歌”展現(xiàn)西漢雄風,使冰冷的文物綻放出溫暖的人文光芒。
“通過中國面孔與中華民族的對話,我們能清晰看見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感受到真實、立體和全面的中國氣息,增強我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與底氣?!蔽袒茨险f。
從中國面孔中,解讀背后文化內涵
陳杰從專業(yè)角度解析了文物面孔背后的文化內涵。長期在考古一線,陳杰提到,考古發(fā)現(xiàn)中和中國面孔相關的遺存非常多,“通過這些人像面容,我們可以解讀很多信息,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等?!?/p>
他以三星堆遺址中突出眼睛造型的面具為例,指出“蜀”字的象形特征與文物造型的呼應,印證了古蜀先民“以眼通神”的宗教信仰,“這種對眼睛的崇拜并非孤例,在古埃及文明中也有類似表達,現(xiàn)在上海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古埃及文明展中,就有荷魯斯神的存在,用眼睛的符號代表荷魯斯,是古埃及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符號。”
“《中國面孔》以50個面孔,串聯(lián)出中國的人類史,闡述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關系。通過這些面容,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象征是一脈相承的。比如紅山文化中有祖先崇拜的現(xiàn)象,實際上這種敬仰先祖的文化一直延續(xù)到中國現(xiàn)代社會之中?!标惤苷f。
羅崗從文藝學角度解讀了文物面孔的當代感染力。他認為,這些看似粗糙的遠古器物之所以能打動今人,在于它們保留了“人類童年時期的純真美好”,“從文明角度講,那個時期也許是蒙昧的,但某種程度上講,這代表了人類的一種鄉(xiāng)愁。人類總會希望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回到自己的‘根’,回到文明起源的地方。這本書里反映的萬年中國也好,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也好,都是與這種鄉(xiāng)愁緊密相連的?!?/p>
文明交流互鑒中成長,中國面孔體現(xiàn)中華文明包容性
在談及文明交流互鑒時,三位專家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征。翁淮南以5200年前新疆地區(qū)出現(xiàn)的大米、小米與大麥、小麥共存現(xiàn)象為例,說明早在史前時期,東西方文化已通過物質交換實現(xiàn)交融,“物的傳播背后,有人的交往交流,我們就這樣不斷地走、不斷地相遇,最后走到了一起?!?/p>
陳杰補充了法顯西行、鑒真東渡等文化使者的案例,指出“文明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佛教東傳的同時,中國文化也通過他們影響東亞文明圈。
羅崗則以胡煥庸線為切入點,闡述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互動,“中華文明開始的時候,就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所以很多人覺得兵馬俑的形象有胡人特征?!彼貏e提及,中華文明是“滿天星斗”的形態(tài),中原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巴蜀文化等,都與中原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這些在“中國面孔”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
據(jù)悉,《中國面孔》通過50件文物串聯(lián)起百萬年人類史,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更以“小切口”呈現(xiàn)“大歷史”,為公眾理解文明傳承提供了生動范本。東方出版中心表示,將持續(xù)通過東方讀書會這一公益平臺,邀請專家學者開展閱讀分享,搭建新知識與新觀念的交流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